新学年伊始,常听到新生父母抱怨:在中国当学生父母,真累!孩子还没有适应新环境,书包就已变得沉甸甸,汉语拼音字母写得够工整了,离老师的需要却相差甚远,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,到底是减轻负担还是增加负担?
大家都知道,负担过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积弊。减轻负担的口号喊了不少年,但在应试教育的磁场里,学生、老师乃至父母的重压有增无减。缘由非常简单,升学是硬道理,不止是大大小小的考试,就连评出色、评三好,都与升学有关。教育者非常无奈:胳膊拧不过大腿,加重学生负担虽然受抱怨,但升学率差了不只挨骂,还可能丢饭碗。
素质教育的本义,应当是一种开心的教育,与应试教育的本质不同就是,在释放教育生产力、促进人的全方位进步的同时,还应当给学生以快乐体验。
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、美国科学家费曼在回忆爸爸对他的培养时,说过一个小故事:爸爸让他察看一只鸟,问他很多有趣的问题,譬如:这只鸟不停地啄羽毛,为何?它是否一边走一边啄羽毛?啄羽毛是在叼虫子还是为了整理羽毛?在给他讲了很多鸟的趣味常识后,爸爸语重心长地说,要了解,哪儿有食物存在,就必然会存在以它作食物而存活的生物。费曼说,爸爸告诉我的,或许在细节上并不准确,但他教给我根本上正确的东西。美国科学院前院长阿尔伯茨引述这段故事时感慨地说:大家每一个人不可能都有像费曼那样的爸爸,培养大家孩子的责任,就应该落在学校的身上。
西方教育家曾说,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快乐,源于教育带给学生的收获感。素质教育不是花拳绣腿,不可以空喊口号,耍花架子,而是一种生动具体、富有效果的实践。检验这种效果的规范,决不止是分数。
四年前,在泰国普吉岛,一位名叫蒂莉史密斯、年仅10岁的英国女生,凭着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常识,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,她立即让爸爸妈妈发出警报,准时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,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。这个真实的传奇故事,让大家看到素质教育的效果。这种教育带给人的,已不仅仅是形式和内容的有趣、有用,而是一种获得成功的巨大幸福感。
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获得升学的成功和喜悦,但同时,也带给在独木桥头失利的学生强烈挫败感。这是让人深感遗憾和不满的现实。改变这种境况,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博弈,不只要打破分数和升学率导致的桎梏,而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成成长、成功和成才的快乐体验。
素质教育并不高深,并不复杂,不必给素质教育贴太多标签,也不要给它戴那样多高帽子,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。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动实践,它可以促进人的全方位进步,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快乐,因而非常有趣!